每年10月,很多学校、学生都为「香港学校朗诵节」加紧练习準备,这个一年一度的赛事已踏入第70届,可说是每年学界的盛事。近年朗诵风气不断提升,坊间亦有不少机构举办各式各样的朗诵比赛,年纪最小的参赛者只有两岁。到底朗诵有何吸引之处?对小朋友的裨益何在?且由专家、教师、家长和小朋友为大家解构。
◆圣公会仁立小学在香港学校朗诵节担任了30多年评判的香港教育大学中国语言学系系主任施仲谋教授表示,愈来愈多学校、家长支持小朋友朗诵,「近年参加中文(粤语、普通话)及英文朗诵合计每届都超过18万人次,甚至试过20万」。
在香港学校朗诵节表现出色的小学有很多,例如圣公会仁立小学近年屡获佳绩,集诵成绩尤其优秀,去年比赛便获得小学一、二年级粤语诗文集诵冠军,小学三、四年级普通话诗词集诵亚军,以及小学一至三年级男子组英诗集诵季军。
两个月準备 7次训练就上台负责训练中文(粤语)集诵队的两位教师余柏基及何嘉慧表示,每年都会安排学生参赛,并按学生的能力、人数及相关诵材来决定参加哪些组别。学校一般在8月下旬收到比赛诵材,9月开学后邀请学生报名,而直至11月正式比赛,一般只有两个月训练,时间非常紧迫。何老师说:「我们先要筛选诵材,看看哪篇学生较容易理解,或者会否很难念,然后组成30至50人的队伍,之后便开始训练,算起来只有大约7次的训练时间。」
助学生欣赏文学作品朗诵有助学习中文,相信没人会反对,因为要拆解诵材中要表达的思想,往往比中文课堂所学的更深入。任教中文科的余柏基表示,中文朗诵与中文科关係紧扣,「尤其是粤语朗诵,遇上特别的字我们会查字典,选念正音,因为比赛着重咬字準确,这些都跟语文基础知识有关。此外,我们又会向同学解释诵材的写作技巧及当中所表达的情感,这样我们才能用适当方式去演绎,学生从而也可学习到如何欣赏一篇文学作品」。他又指,每年学校朗诵节均由不同人士担任评判,虽然教师也未必完全掌握到每个评判的个人口味,但根据多年经验,评判的要求都包括咬字準确、有感染力、流畅等;集诵更要求整群参与学生的一致性,难度非浅。
◆浸信会吕明才小学朗诵歌词 体会作词人心思浸信会吕明才小学亦非常支持学生参加香港学校朗诵节,每年约有200人次的学生参与中文独诵。学校会从学生档案(人才库)中挑选,或由科任教师推荐有潜质的学生参赛。以粤语朗诵为例,校内廿多位中文科教师每人负责指导5个学生练习相关诵材。中文科教师吴家嘉表示,学校更会先邀请顾问训练教师,再由教师训练学生,见学生们十分投入,老师亦不介意多下工夫。除了一般的散文、诗词朗诵以外,吴家嘉亦让学生参加比较特别的项目:二人歌词朗诵,「对小朋友来说,理解一首歌词是很有趣的体验,有些歌曲我们耳熟能详,却未必细味到箇中意思。一些已毕业的学生曾回校告诉我,在参加这项比赛后,现在听歌也会份外留意歌词,领会更多作词人的心思」。
另一位中文科教师陈嘉雯就认为,参加朗诵比赛能提升学生信心,「有些学生第二次参赛时,表现已跟初次明显不同。虽然小朋友参加比赛,对自己一定会有期望,想得到奖项,但我们不想给予学生压力,在比赛时发挥最好便足够。所以,很多同学即使没有得奖,下一年他们仍兴致勃勃的继续接受训练,让自己有机会进步」。
■评判之言普通话参赛组别超粤语施仲谋说,早年「香港学校朗诵节」只有粤语和英语,约20年前才引入普通话,最初只有很少参赛组别,但发展到今时今日,组别数目已超越粤语朗诵。「我相信很多学校想通过普通话朗诵来提升学生的普通话水平,有些学生确实说得很好,乍听还以为他们的母语是普通话呢!」
选诵材须符合三大原则谈到诵材,施仲谋指都是依照三大原则,由教育界严选出来。「首要看作品是否适合朗诵,因为有些作品虽然写得好,但读出来没有声调铿锵的效果,没有节奏、变化,那就不适合用来朗诵了。」另外,篇幅不能太长,因每名参赛者只有一两分钟的朗诵时间;最后,主题一定要健康。「一定要传递积极、正面的人生观,而迷信、阴暗死亡的题材会避开;男欢女爱也不适合,除非是历代伟人歌颂那种忠贞、至死不渝的爱情。」
■个案分享幼园生学朗诵 不再怕生3岁的锋锋去年12月还在念学前班时,已开始参加私人机构举办的朗诵比赛。妈妈谢太表示,儿子初上学前班时,发现不少同学已说得一口流利普通话,为免落后,便替儿子报读普通话班;后来导师见锋锋有进步,便鼓励他去参加普通话朗诵比赛,「记得第一次比赛出场前,他上到台也不敢出声,后来我给他鼓励,他便努力把所学的表现出来,最后得到第2名。我觉得那是一种肯定,也让小朋友增加不少自信。之后我们不断参加朗诵比赛,见他一次比一次进步,也拿了一些奖项。透过朗诵,除了训练到语言能力,他也渐渐学会不怕与陌生人对话,而且得奖的成功感更能鼓励他勇敢尝试新事物」。
未足5岁 可参加私人机构比赛最大规模的「香港学校朗诵节」只接受5岁以上小朋友参赛,所以如锋锋年纪那幺小又想汲取经验的,多会参加私人机构举办的比赛,谢太表示,比赛时观察到最多人参加的是K2级别,他们的水準亦相当之高。
柏緪就是在K2时开始参加朗诵比赛。妈妈何太不讳言,当时希望儿子参加具认受性的朗诵比赛,如GAPSK全港普通话朗诵比赛,便特别为他报读坊间专门培训孩子参加朗诵比赛的普通话教室,6堂后便可比赛,「想丰富portfolio,为考直私小学作準备,但当时念的幼稚园没有为学生安排相关比赛,也找不到老师去教,所以便报了朗诵班。整个过程中也有意想不到的收穫,包括增强了孩子的胆量,克服了害羞的心理,更懂得向人表达自己,而获奖后,小朋友也有相当的成功感」。
文︰颜燕雯、沈雅诗、李祖怡[Happy PaMa 教得乐 第212期]